整治人居环境,这个镇的“红旗巷”有创意

2023-02-14 10:41:13   来源:山东文明网   作者:
“村里发生的任何小事,都有可能演变成大事,基层自治一定要用好。”这是来到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后,吴雪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。

作为一个农业镇,地广人稀是朱台镇的典型特征,这样的条件让一镇之人不愁吃喝,却也生出基层治理的隐患。

地块太大,公共区域的环境维护就要多费功夫,若没有点智慧,还真不好办。

就在今年,一切都不一样了。

“以前村里的路上是垃圾一堆,杂草一堆,污水遍地,现在好了,水泥路干干净净,看着就是舒坦。”近日,朱台镇陈营村村民纪云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,早上送孩子上学后,她的第一件事就是“巡视”巷子卫生,保持巷子整洁干净也成了她每天必“打卡”的事情。

纪云的感慨,源自朱台镇创新设立的“红旗巷”。

“红旗巷”的设想是今年5月份从陈营村开始试点的。陈营村经过村民的共同推荐选出部分人成为街巷长,通过非本村人员打分评比,从6月开始,每月14日从辖区19条街巷选出2条作为“红旗巷”。为了保持环境卫生,当月的“红旗巷”不发福利,保持一个月后下月再发福利。

“如果某条街巷一年中从未被评为‘红旗巷’,巷内所有户数将取消年底福利,并执行‘红十条’管理。希望通过奖惩制度激励村民养成爱护自家门前卫生,保持好胡同卫生的好习惯,通过奖惩促进人人参与、长效治理。”

开展人居环境整治,群众是主体,也是最终的受益者,发动群众是人居环境整治有序推进的关键环节。陈营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李金华在与记者交流时坦言,“红旗巷”治理模式的出台,就是为了充分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性差的问题,“村里人习惯了自扫门前雪,很多事情不推不动,有的甚至推而不动。”这样的改革,效果显而易见,然而每年投入仅需2万余元,基本可以通过减少村保洁支出实现。

“家家户户都不差钱,这点激励可能不会打动他们,所以需要有严格的制度约束,事实上,早在2018年,我们就制定了这样的制度。”

据李金华介绍,2018年3月,朱台镇曾组织镇上村党支部书记到贵州塘约学习,见识了塘约“红九条”的做法后,李金华召集村两委成员,共同商讨制定出适合陈营村的“红十条”,自此,打架、邻里纠纷、不赡养老人等不文明行为作为禁令被写入陈营村村约。

“升起的不止是红旗,还是一巷之人的脸面,村里人最在意这些。”李金华告诉记者,由于村里引入了许多厨具生产企业,约16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纷纷选择在村里租房住,在全村人的发动下,这些人也开始接受“红旗巷”的管理制度约束。

通过“红旗巷+红十条”建立奖惩连坐机制,朱台镇陈营村营造出“比学赶超争红旗”的浓厚氛围,进而形成自下而上、自上而下的人居环境整治良性循环,群众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不断提升。

受益的不止陈营村。据吴雪江介绍,有陈营村的成功经验后,朱台镇迅速在全镇掀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“清底子、见本色”热潮,“按照区委提出的‘农村人居环境示范片区创建三年攻坚行动’,深入开展‘双手净家园’活动,好多村子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其中就包括西单村。”

“在借鉴了陈营村的成功经验后,为避免落入形式主义陷阱,我们又结合村实际,对这一模式进行了升级,将村民素质和精神风貌纳入村容村貌考核标准。”

记者在来到朱台镇西单村蹲点后,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单保军向记者透露,在“红旗巷”评比中,若有打架、邻里纠纷、不赡养老人等不文明行为,将直接取消红旗巷资格,“这对落选的街巷来说,就意味着公开打脸”。

试点打造倡树美德健康生活示范基地,常态化开展“暖阳阳”爱老敬老志愿服务,设立“时间银行”,60岁“年轻人”为80岁老人服务,为7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早、午餐……

单保军告诉记者,正是由于对精神风貌的重视,西单村成了远近闻名的“精神文明村。”

一个村自下而上的提升,推动了整个镇自上而下的改变。

“对于朱台镇而言,让‘红旗’插满全镇已具备条件,也势在必行。”

据吴雪江介绍,早在2021年7月,朱台镇便成功试运行数字朱台云平台,成为淄博市首个整镇数字乡村试点镇,整体实现朱台镇126个村组、10799户数据信息系统,实现镇村组户四级联动。

将数字理念与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深度融合,依托数字朱台云平台,畅通环境整治全民监督渠道。目前,在朱台镇党委、政府的全力推动下,33个村被划分为131个管辖区域,537名村民被选为街巷长,“红旗巷”创建机制开始在全镇整建制推行。通过探索“红旗巷”创建评选机制,把红旗插到街巷里,带动全员参与共治共享,助力乡村颜值再提升。

与此同时,朱台镇将“红旗巷”创建与乡村美学教育、志愿服务活动等工作内容充分结合,在统筹考虑农村地缘、生活习惯、邻里关系等因素的基础上,依托“一网三联”网格化管理体系,将全镇988个微网格进一步整合划分,在33个村内共梳理主要街巷537条,覆盖农村居民10905户。按照“无差别、无例外、无死角、全时空、全覆盖”的要求,科学划定责任区域、严格落实“门前三包”,构建起横到边、纵到底,职能到位、责任到人的全覆盖模块化街巷管理网格,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触角延伸到街巷的“神经末梢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