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岛平度市突出“五化”整合资源 让新时代文明之花绚丽绽放

2020-11-24 10:22:55   来源:中国文明网   作者:
  群众在哪里,新时代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。青岛平度市以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为契机,聚焦“地、人、时、事、媒”五大要素,立足实际“量体裁衣”,突出“五化”整合资源,打造“文明实践365德润平度泽万家”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品牌,学习强国、新华社、光明日报、大众日报、人民网、中国文明网等报道了平度新时代文明实践“365”工作模式,全国50多个县(市、区)前来平度考察试点工作。目前,平度市1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,178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因地制宜、因人制宜、因时制宜、因事制宜、因媒制宜,宣传群众、关心群众、服务群众,开展了一些列接地气、暖人心、有实效的文明实践活动,让新时代文明之花在平度大地绚丽绽放。

  阵地建设因地制宜,突出标准化

  借助“两中心一平台”建设契机,不断加强镇村平台整合和工作融合,以激活、整合、下沉、共享为原则,充分整合党校、党员活动室、科技示范基地、科普活动室、道德讲堂、街头广场等阵地。18个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设达到“五有五统筹”标准,即有固定场所、有规章制度、有管理人员、有特色队伍、有活动项目,统筹阵地资源整合、志愿队伍衔接、群众诉求搜集、志愿活动开展、实效考核促进。

  1783个村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达到“五有五必到”标准,即在“五有”基础上,红白事必到、家庭困难必到、矛盾纠纷必到、合理诉求必到、突发事件必到,也就是说乡亲们有什么操心事、烦心事、揪心事,就有以党员为带动的邻里乡亲上门开展志愿服务。截至目前,各级各部门帮助8926户困难群众成功脱贫。

  队伍建设因人制宜,突出专业化

  在全市所有村庄倡导组建“先锋行”党员、“邻里亲”妇女、“好家风”文化、“好环境”卫生、“和事佬”调解、“陪你到老”等“全天候”邻里互助志愿者队伍。培养1000余名骨干志愿者,组建理论宣讲、政策宣传、文明风尚倡导、文化惠民、科普法律、关爱教育、健康保健、农业技术、文明交通、道德模范宣讲等10支全市性志愿服务队伍,培育“烛光红遍”“健康彩虹”“行走的书箱”等100余特色志愿服务支队。截止目前,全市网上注册志愿组织2337支、志愿者242238人,开展志愿活动时长185167小时。

  文化活动因时制宜,突出大众化

  抓住基层群众认同感和归属感高的传统节日,与“我们的节日”活动紧密结合,为村庄(社区)老人举办粽子宴、饺子宴、包子宴,打造贯穿全年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活动,举办文化时节与成人礼、入学礼、集体婚礼、文明丧葬礼等仪式相融合品牌活动,让更广泛的群体成为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受惠者。

  志愿服务因事制宜,突出模式化

 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,创新推出文明实践“365”工作法,开展好志愿服务活动。

  “3”即在党员活动日、群众工作日、志愿奉献日,集中开展以公益活动为主的志愿服务。

  “6”即围绕“学、和、乐、美、爱、兴在我家”六项工程,经常性开展志愿服务活动。

  学在我家——全民素质提升工程

  和在我家——崇德向善引领工程

  乐在我家——文化惠民工程

  美在我家——环境秩序优化工程

  爱在我家——守望相助暖心工程

  兴在我家——乡村振兴助力工程

  “5”即村文明实践志愿者服务实现“五必到”要求,随时随地由党员为带动的志愿者开展邻里守望相助帮扶活动。

  平台搭建因媒制宜,突出特色化

  文明实践中心与融媒体中心建设深度融合,用好线上、线下两个平台。线上平台即“德润平度”掌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,打造集志愿服务、成果展示、在线学习、政民互动等为一体的网上精神家园,初步实现融媒体中心“小屏”建设。群众可“一键获取”志愿服务、公共文化服务、科技资讯等信息,解答群众各种诉求,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,有效实现文明实践活动“一键通”。线下平台即庄户学院,因人、因事、因时、因地制宜开展“兴农传帮带”“好人你我他”志愿服务活动,在各村庄群众经常聚集场所,开展理论宣讲和科学技术培训,塑造有知识、有技能、有品德、有修养的新时代农民,实现“富脑袋”和“富口袋”双丰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