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一场与书的邂逅之旅吧

市民在“甬·书循环”项目书架前挑选图书
一座热爱阅读的城市是什么样子的?浙江慈溪给出了答案:在乡村书房,有村民阅读的身影;在学校教室,有孩子求知的目光;在“稻读公社”,有阅读爱好者分享读后感受;在街边店角,有“书循环”的书架,让知识在这座城市中循环……
市民在周巷图书馆阅读
培育阅读氛围
从“一个人的事”到“一群人的事”
在浙江慈溪,有一家民间阅读组织——“稻读公社”。它由一群热爱读书的人发起,成立于2016年10月28日。目前,成员已有2万余人,打造了83个线下实体“公社”、18个“稻读书房”、1家“稻读书城”。
如何从碎片信息中将人“拉”出来?“稻读公社”有自己的办法——“每天阅读一小时”行动。
“我们把读者分成不同组别,每组由群主负责,督促组员每天阅读一小时。比如社科群,通过每天写一句话笔记,每周分享一本书等方式,促使组员主动学习;文学群,通过交流阅读感悟、写读后感、领读书籍,进行有效阅读;绘本群,通过音频分享、线下活动,带动家长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。”“稻读公社”副会长汪燕红说。
“稻读公社”举办读书活动
把读书这件“一个人的事”变成“一群人的事”,不只是“稻读公社”在努力。早在1983年,桥头镇就创办了全省第一个农民读书协会,至今会员已发展到上万人,协会藏书超过3万册,举办各类农民、少儿读书活动200多次,参与人数10万余人。
满足多元需求
从“一家图书馆”到“文化综合体”由于疫情,慈溪市周巷图书馆缩短了开业时长,关闭了阅读区,仅开放了借还书区域,但前来借阅图书的人群依然络绎不绝,“一天大概会有七八十人来借阅图书,阅读氛围还是相当浓厚的。”副馆长莫郦娜告诉记者。
周巷镇图书馆
其实在疫情前,作为一家“网红图书馆”,这里的人气就相当“旺”。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周巷镇不过21万人,周巷图书馆却是浙江省图书借阅量最大的镇级图书馆,每年借阅量超过5万册,平均每4人就会借一本书。
周巷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
周巷镇能够吸引大量市民走入图书馆的秘诀,在于新书精准、快速上架,还有丰富多彩的本地活动。市民想看什么新书,可以直接点单。由于精准对接本地受众,因此周巷图书馆的线下活动参与度特别高。图书馆设立了专门的读者群、活动群,针对不同的群体,每年会开展50场左右的活动,比如“唱英语童谣”“解读《西游记》”“老年人计算机培训课程”“周末影院”等等,大部分活动名额放出来三四个小时就会被哄抢一空。
“小而美”的乡镇图书馆,以灵活为特色,而大一些的慈溪市图书馆,则从其它角度入手,吸引更多市民走入图书馆,深度阅读一本好书。“可以明显感觉到,读者的需求越来越难满足了。”慈溪市图书馆馆长李霞霞告诉记者,过去图书馆举办一场讲座,只要讲课老师稍有名气,活动现场一定坐得满满当当,而如今随着信息资源获取渠道的增加,大家步入图书馆的意愿有所降低。
市民参加“阅读马拉松”活动
为了让市民放下手机静心阅读。慈溪市图书馆多次举办“阅读马拉松”活动,要求参与者在六个小时的挑战时间里静心阅读,不得翻看手机,以此激励人们每天都能抽出时间阅读、沉浸书海,此举受到了众多读者欢迎。此外,慈溪市图书馆还推出了许多便民服务,开通了免押金办理借阅证服务,降低“办证借书”的门槛,吸引更多市民走进图书馆、使用图书馆、享受图书馆。
深入基层群众从“城市的书店”到“乡村的书吧”
疫情期间,为了适应新的阅读变化,慈溪市新华书店在美团上线图书配送业务、开通了网上书城,在微信购书、天猫店、政采云等多个线上平台拓展购书渠道。
慈溪市新华书店也在线下寻求转型。去年年底,慈溪新华书店旗下的慈溪书城进行了全面改造,变身成为了一个以青瓷色和原木色为主基调的书香空间,名家讲座、读书分享、读书征文等各类读书活动在此展开,市民可以在书海中悠闲地阅读。
方家河头村的松青物语乡村书房
“阅读活动要渗透进每个人的生活中,我们要把‘抓手’伸向基层。”慈溪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慈溪市充分利用文物古建筑、田园农庄、茶馆民宿等乡村“准娱乐空间”,截至2020年6月,已众筹共建“乡村书房”60余家,植入以阅读推广为主的公共文化服务,让美丽乡村处处飘起书香。
而新华书店作为图书业态的“老大哥”,也在加速建设基层网点。据悉,慈溪新华书店在当地建有9个卖场,10个校园书吧,两个农村“小连锁”,网点建设位列全省第一。
今年,慈溪市委宣传部联合慈溪新华书店等单位,在此前“图书漂流”活动的基础上,启动了“书循环”项目,计划在全市村(社区)文化礼堂、乡村书房、民宿等公共空间设立100个阅读驿站,把市民捐赠的书籍进行归集、筛选、净化、入库,重新投放供市民免费取阅,打造集图书漂流、书籍捐赠、二手书流通等功能于一体的循环阅读新平台。
今天的慈溪,走出了打造阅读之城的特色之路,好读书、读好书、善读书的风尚已在这片土地上蔚然成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