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平阴】孝直镇村民争当代言人 “买”东西不花钱为哪般?
10月10日上午8点,在平阴县孝直镇大天宫村,就有不少村民陆陆续续往村部走,前一天通知的活动9点开始,但当天恰逢孝直集,很多心急的农妇心里还惦记着赶集的事,一个个在家里都坐不住了。赶来的人越来越多,天空中下了一夜的细雨也暂时停了下来,一场秋雨一场寒,出现在村部的村民大都穿上了厚外套,大家集中到了屋檐底下的过道里,你一言我一语地闲扯着。
“再往后退一步,把门闪开,大家都有,不要着急。”站在靠近过道一头的门口,大天宫村党支部书记尹逊高招呼着村民排好队,在他站的位置不远处的墙上,“激励超市”四个红字很是醒目。

“开始吧!”看着过道里排队的村民快排到了楼梯口,尹逊高跟正在屋内登记的村干部打了一个招呼。“5人一组往里走,选好了商品到我这里来登记。”门一打开,站在队伍最前面的几位村民一下子涌进了屋里。
“这袋面条多少分?”
“160啊,那俺还不够。”
“红糖呢?80分?那就要红糖吧!”
“俺血糖高,不吃糖,还是要十三香吧!”
跟着第一拨进到屋内的几名妇女一起进了门,三排摆满琳琅满目商品的货架呈现在记者面前,妇女与村干部的对话也跟着传了过来。虽然货架上的每种商品都在价签上用黑色记号笔标上了数字,但几乎每个人在取商品前总得先问上一句,这才算放心。

“俺就要160分的香油和60分的十三香吧,剩下的分等到下次攒攒再换。”在村干部手里的计分表上登完记,61岁的焦绪梅和记者攀谈起来。村里的“激励超市”今年7月1日开张以来,按说一个月一兑换,焦绪梅应该能来兑换三次东西了,但第一次兑换完一袋红糖后,第二次兑换时因为家里有事没能来,所以她这次攒的分不少。
“这些分都是怎么挣的呢?”面对记者抛出的问题,焦绪梅说,挣分的项目可多哩,打扫家里家外的卫生能挣分,村里开会或者有活动来参加就有分,身为党员的儿子到村里参加党员会也能挣分。

这时,尹逊高让其他村干部找来了全村7月份以来每家每户的积分表,厚厚的3沓分别用皮筋捆扎着。“每个月,每家每户开始都是满分100分,像是卫生上不行会扣分, 红白事大操大办会扣分,不参与村里的公益事业会扣分,在外打架斗殴也会扣分,积分内容基本上与村规民约挂钩。”尹逊高拿着其中一户村民的积分表说,这一户村民上个月在环境卫生上减了10分,就是因为门口有柴草堆。翻过积分表,柴草堆的照片已经贴在了背面,被减分的村民也心服口服。
“像是村里的党员,我们还专门设计了党员户的积分表,除了其他跟村民一样的积分考核标准外,党员不参加学习,不按时缴纳党费每次都得扣5分。”尹逊高向记者介绍。

为了公正、公开给村民评分,村里专门成立了20多人的互查小组,成员由村干部、村民代表和党员组成,对村民家里家外的环境卫生每周一打分,卫生好的加分,卫生差的则进行减分。
“现在老百姓生活好了,谁家都不缺柴米油盐,但不掏钱领东西,换谁都乐意。”看着村民把一袋5公斤的面粉放到自行车车筐里,焦绪梅的话说出了大家的心声。
很多人好奇,村里“经营”这么一家免费往外出,不能带来一分钱盈利的“超市”,能长期维持下去吗?尹逊高说,积分兑换三个月以来,“超市”每个月的支出在6000多元,大天宫村的集体收入在每年7万元左右,收和支基本就持平了。
“激励超市”开张前,自家经营着一家小卖部,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尹逊高带头捐了面条、食用油和面粉,炭素厂捐了酱油醋,被服厂捐了衣服。

运作三个月,尹逊高觉得“激励超市”开的很有意义,推动了村里各项工作开展,尤其是推进乡风文明行动和移风易俗。“过去没积分前,村民办红白事都是去镇上的饭店,动不动就一二十桌。现在实行家家积分后,每次也就五六桌,亲戚多的户也才七八桌。”“说到家里家外的卫生,在全镇数这里做得好!”孝直镇宣传委员闫红焱也给“激励超市”点赞。
尹逊高盘算着,现在这100分的考核项目还是有些粗线条,项目还得逐步细化才行,能把村里方方面面的工作都纳入进去最好,这样的村庄治理起来就更容易多了。